第126章 长安的变化,李世民的骄傲-《典藏华夏开局盘点十大千古人物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两仪门与两仪殿中间的空旷上空,回荡这李世民的笑声,林毅站在李世民后面,镜头随着他的目光,扫过如今的长安城。

    隋唐交替的长安城,并没有贞观开元年间的繁荣,大雁塔尚未修建,此时那里还是一片农田,城中坊市虽然有所规划,但是呈现出的并非欣欣向荣,而是一股衰败之气。

    贞观初年,由于唐末战乱和灾荒,国内的人口只有隋朝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。

    直到贞观十三年,都城中居住的百姓也才二十万人,而现在的人数只会更少。

    一个都城,居住人数不满三十万!

    就算是距离唐朝三百多年的西汉,长安城中居住的也有二十四万人。

    但是在贞观之初,国中全部人,也不过三百多万,比之隋朝少了六百万人,可以说当时正是人口剧减,百废待兴的时期。

    人少,便意味着一种荒凉的感觉。

    林毅亲眼所见,这种战乱之后的荒凉景色,心中也是百味杂陈。

    看到这一幕的观众,心中也有些不好受。

    “隋末,战乱纷起,当时李世民能够当机立断起义,仅用了八年的时间,便已经结束了战乱,就这个功绩来说,也是首一份的了。”

    “唉,我真难以想想,一个人是有怎样的智谋,怎样的励精图治,才能将眼前的景象,变成后来的贞观盛世!”

    “怎么办,感觉好为这个帝王心酸。”

    “这景象太真实了,一想到每一代帝王,都是从这种战乱后起来,我就觉得好心酸,我们华夏,便是一步步从废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啊!”

    “说的太感人了,我的纸巾已经用完了,这与后世也太有共鸣了,我们当年也是从百废待兴中站起来的!”

    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!”

    李世民站在两仪殿门前,他的眼前是百废待兴的长安城,是等待他振兴的长安城!

    屏幕中,李世民被定格在门前,整个画面逐渐开始快速流动起来。

    站在两仪殿门前的李世民的身影,逐渐从挺拔,变得有些佝偻,他头上黑色的须发中白色也逐渐多了起来。

    这变化并不快,而是以一种适中的速度往前推进。

    速度正好可以让观众直观的看见眼前一切的变化。

    眼前长安城,从刚开始的一片片农田,百事衰败的情况,一点点的变化着。

    从无到有。

    从衰败逐渐变得繁华。

    从农田,逐渐一步步起高楼!

    从人迹稀少,逐渐变得人声鼎沸!

    骆驼、香料、珠宝,一条条闪着暗金色光芒的黑线从四方汇入长安城!

    但是那城楼和殿门前的李世民,却一日一日,变得沧桑。

    画面逐渐固定下来,李世民转过身,他的脸已经很明显留下了岁月的痕迹。

    松弛的脸颊堆叠成褶皱,花白的胡须还夹杂着些许黑色的须发,那原本闪着光芒的眼睛,也逐渐暗沉下去,变得沧桑而内敛。

    十四年,他殚精竭虑,励精图治,勤政十四年,终于亲手将十四年前那衰败的长安城,一手缔造成今日的模样。

    镜头中,李世民衰老的模样和他身后繁华的长安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    林毅站在李世民身后,李世民一愣,随后绽开笑容。

    他的笑容像是刚才那个大殿前大发宏愿的青年帝王,但是却藏了很多东西。

    是欣喜,是心酸,还有些淡淡的委屈。

    他这十四年一步一步泥泞行来,如今见到林毅,他就好像是找到倾诉的人一样,笑容之中,还夹杂着万千的感慨。

    “先生,终于又见了!”

    李世民走过去,虽然苍老,但是身体依旧硬朗。
    第(2/3)页